水文监测提档升级 水量调度科学统一 用好西北内陆河“水动力”
发布时间:2025-01-10 09:02:05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文子玉 自甘肃兰州报道
黑河尾闾东居延海碧水蓝天、飞鸟云集的美丽风景。 柴斌 摄
水文监测工作人员使用雷达测速枪对黑河莺落峡断面进行水量监测。 张向向 摄
水文监测工作人员在检查缆道流速仪,为黑河正义峡河道监测断面测验做准备工作。柴斌 摄 2024年12月20日,随着水头抵达东居延海入湖口,我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又一次实现了干流冬季全线贯通,黑河流域下游东居延海已连续20年不干涸。千百年来,黑河水从祁连山深处奔涌而下,经青海、甘肃和内蒙古三省区,蜿蜒近千公里,不仅滋润了下游干涸的土地,更哺育出中游河西走廊的茵茵绿洲和丰饶粮仓。 “兴水利,而后有农功。”精准测水、科学调水……近年来,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部门不断探索创新黑河流域的水文监测和水量调度工作,服务流域内农业高质量发展。记者日前采访了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上游水文水资源局、黑河流域管理局等单位有关专家,探寻了解水文监测如何科学助力水量调度,水量调度如何考量农业生产用水需求,共同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提供“水动力”。 精准测水:水文监测提档升级,为农业用水提供决策依据 每天早晨8点,柴斌的办公系统会准时收到来自黑河各水文监测站报送的水量调度水情统计表,上面清晰显示着黑河上中下游7个主要水文监测站的日均水量情况。 柴斌是黄河水利委员会黑河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的技术人员。他所在的勘测局主要承担青、甘、蒙三省区主要水文断面的水文监测任务。接收各水文站水情报告后,对测验方式方法、监测频次、原始资料计算整理、水情拍报等工作程序进行监督与检查,并对照分析上下游水量的合理性。 “现在的水文监测工作精确高效多了。”这位曾在一线水文站驻守10余年的“老兵”告诉记者,在流域内的固定水文监测点上,一条全自动缆道横跨河面,搭载测速仪的“铅鱼”自河右岸向左岸驶去,不出5分钟,断面流量测算完毕,相关数据便通过终端传输回水文站的测控平台。 “以往测验河流流速、流量等水文数据,需要工作人员到河流岸边,通过人眼观测记录,根据所获数据人工计算河流总水量。”柴斌说,人工作业存在一定安全风险,且通过公式人工计算数据,精确度并不高。如今,便携式测深仪、雷达测速仪、可视化水尺等不断提档升级的水文监测新设备和新技术,不仅解放了一线水文监测员的双手,也为黑河流域水量调度提供了更科学准确的依据。 水文站测得的数据审核无误后,柴斌将其汇总转发给黑河流域管理局。接下来,这些数据将会为上级有关部门在黑河水量调度、水资源优化配置决策等方面提供重要参考。 农业发展,命脉在水利,而水文监测则是基础性工作。近年来,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不断加快黄河水文现代化建设,其下属黑河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加强水文监测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应用,可满足在不同的测验环境中快速获取大面积水流信息、流体深度与速度,快速识别监测数据是否异常,提升监测效率和精度等需求,进一步提升水文测报能力和信息化水平,力求以最小的人力投入,进行最精密的数据测算。 “我们加快构建智能化水文监测网络,下属的7个水文监测站遍布黑河流域上中下游,近年来监测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且各水文站的水文数据可实时传输,实现24小时实时监测和分析,确保能够真实有效地掌握水资源的分布、变化趋势以及供需状况,为农业用水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黄河水利委员会上游水文水资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科学调水:水量统一调度,精打细算做好“流水账” 叮叮叮,一份来自黄河水利委员会上游水文水资源局报送的水文数据发送到黑河流域管理局工作人员李柯电脑上。本年度莺落峡断面(上中游分界点)实测来水17.16亿立方米、正义峡断面(中下游分界点)实测下泄水量10.58亿立方米……坐在电脑前的李柯仔细核对这份2024年黑河水量调度水情统计表,“主要水文站的全年水量结算数据符合此前制定的调水方案标准,2024年的调水任务圆满完成了。”李柯说。 作为资源型缺水流域,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黑河奔向下游居延海的旅程愈加艰难。很长一段时间,它已经无力奔流到“海”,直至1992年,下游的东居延海消亡。实施黑河水量统一调度,推动下游生态持续好转迫在眉睫。 2000年8月21日,黑河历史上第一个省(区)际调水指令发出,黑河水量统一调度由此开始探索起步。李柯所在的黑河流域管理局,是每年制定黑河水量调度方案的关键部门。“水量统一调度,是指统筹流域各方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需求,协调上中下游关系,对黑河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科学调度。”李柯介绍。 在他看来,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调水方案,水文监测工作发挥着“前哨”作用,为全年精准调度黑河水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径流预报和水文监测对黑河水量调度至关重要。”李柯告诉记者,水文监测的水情预报功能可以帮助调水工作动态掌握上下游水量,从而明晰调水流量,适时制定和调整科学合理的调水方案,保证中下游合理用水。 “调度方案的制定需要精打细算,做好‘流水账’,而中游农业生产用水是关键考量因素。”李柯告诉记者,黑河流域九成耕地和人口集中在中游张掖市,每年春灌和夏秋灌期间,农作物生长需水量较大,在优先保障农作物用水的同时,利用中游农业用水间歇期间,一般会实施4次“全线闭口,集中下泄”措施,中游甘州区、临泽县、高台县沿黑河水闸和渠系,全部拧紧“水龙头”,集中向下游输水,保证补充下游额济纳绿洲地下水的同时,确保东居延海顺利“喝上”黑河水。 “为了形成一份科学严谨的调水方案,每年调水方案制定都要经过扎实的调研。”李柯介绍,调水工作涉及三省区,各地诉求均有所不同。调研重点了解中游农业生产的灌溉需求、流域水雨情等,通过加强水情滚动分析和水流演进分析,统筹兼顾、优化配置生产、生活、生态用水,缓和流域中下游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为黑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 经过25年摸索,如今黑河流域管理局不断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开创出“全面节水、合理分水、管住用水、科学调水”的西北内陆河调度模式,逐步形成了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断面总量控制与用配水管理相衔接、统一调度与协商管理相促进的调度机制。在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精细调水的前提下,使全流域用水需求得以合理保障,打造了西北内陆河生态复苏的“黑河样本”。 合理用水:发展节水农业,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最近,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沙井镇五个墩村村民王新宏刚忙完自家玉米地“去盐保墒”的冬灌。近80亩连片地块上,还保留着一垄垄白色地膜、滴灌塑料软管以及整齐排布的玉米根茬。 “有多少汤,泡多少馍”。实行黑河水量统一调度以来,位于中上游地区的张掖市主动思变谋变求变,推行水资源预算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改变着这片黄土地的用水方式。 推广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的农田节水技术便是其中之一。“发展节水农业,小麦甜菜等高耗水的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幅缩减。”张掖市甘州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王立俊介绍,政府从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入手,鼓励农民改种更为节水的制种玉米、中药材等农作物。同时,推广滴灌、喷灌等农田节水技术,减少水分无效蒸发,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甘州区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狭长独特的地域地形构成了天然的种子繁育隔离屏障,是玉米制种的‘黄金’区域。”王立俊告诉记者,不仅如此,相较于其他农作物,制种玉米生长周期短,更加耐旱,每亩地可以节水80立方米左右,是理想的节水作物。 既有天然优势又有现实需要,在政府的宣传引导下,许多像王新宏一样的农民,加入种植制种玉米的队伍。 “制种玉米赚钱吗?种完好卖吗?”起初,一连串的疑问困扰着种植农户。从给予种植预付款,到发展订单农业、推广机械化种植等,随着一系列利好政策发布和新技术应用,种植户们的疑虑逐渐打消。 “种制种玉米不仅能节水,还能多赚钱。”王新宏为记者细细算了笔节水增效的账:制种玉米一年只需浇水七八次,且采用滴灌的方式,将水源精准送到玉米根部,相较于大水漫灌浇种小麦、洋葱等作物,每亩地一年能省一半的水。由于制种玉米更高的亩产值,农民的钱包也更鼓了。王新宏告诉记者,自打改种制种玉米,靠种地为生的他,收入翻了一番。 如今,张掖市制种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110万亩左右,产种量达到4.65亿公斤,可供全国3亿亩大田用种,占全国年需种量近一半。张掖成为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张掖玉米种子”也成为目前国内唯一的农作物种子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昔日沙漠戈壁变全国最大玉米制种基地,在黑河流域河西走廊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大漠旭日、长河绿洲,风景无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