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故事】卢龙:我的家风故事
发布时间:2024-11-04 09:18:32 来源:卢龙信息 我出生在农村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一名建筑工人,母亲是一位勤俭持家的家庭妇女。 在我年幼的记忆中,母亲是一个勤劳、节俭的人,勤俭节约虽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有时却是因为经济条件差,凡事都要精打细算。在那个生活物资匮乏的年代,父亲忙于外出打工,家里的生活重担全部落在母亲身上,种地、洗衣、做饭全是母亲一个人的活。为了改善家庭条件,母亲在家养猪、鸡、羊、兔等家畜,没啥喂的,母亲就去地里割草,村里人开玩笑地说,我母亲把村里地里的草都割完了。我们身上的衣服经常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衣服很多是街坊邻居给的旧衣服裁剪一下。破衣服也是一兜兜的放着,在冬天农闲的时候纳鞋底用,在破布上刷一层浆糊,放一层布,最爱穿的鞋是妈妈纳的千层底,那密密麻麻的针线,一针一线都是妈妈的爱,全家人的布鞋和棉鞋,都是妈妈做的。吃饭时母亲怕我们浪费粮食,经常教我们用手接着吃东西,担心我们掉到地上一粒米。到后来,生活条件改善了,母亲也始终保持着这个习惯。我工作之后的一年母亲节,我为母亲添置了几件新衣服,当母亲看到后,执意让我们退回去,说衣服多得很,不要浪费钱,拗不过母亲,最后只好到商店把衣服退了。“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母亲的言传身教,让我们懂得了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即使家里日子比以前好过很多,也不能忘了本分。 在我眼里,老爸是一个不善于表达、默默无言的父亲。记忆中,父亲常年起早贪黑,为家庭生计而忙碌。一家老小的生活,全靠父亲那双磨满老茧的手支撑。那年月,家里除了种几亩薄田打点粮食,基本没有其他收入。为了养家糊口,父亲和村里几位叔伯,到离家十多里的县城帮人盖房子。在家门口干建筑活挣钱少,他们又结伴到大城市去打工。到了夏收秋种农忙季节,父亲才风尘仆仆地赶回来,忙完又急匆匆地赶回工地。 父母多年的操劳,把我供出大学,能够有机会走出去,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父母脸上那一道深深的皱纹,是他们一直打拼的人生写照。父母虽然不再年轻、不再挺拔,但在我的心里,他们永远是那样的伟岸、那样的高大。现在,我也担负起了一名母亲、妻子的责任,继续传承我家的家风家教,用父亲的话教育我的孩子,用母亲的习惯影响我的家庭成员。 我的廉洁家风得益于勤俭一生的母亲,她用行动教会我要本本分分做事、老老实实做人;我的廉洁家风得益于踏实工作的父亲,他用几十年勤勤恳恳的工作态度,教会我认真负责、勤勉敬业。我会将我家的优良家风继续传承下去。(卢龙县陈官屯镇纪委 杨晓艳) |